双轮并驱 哈飞铆装车间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
时间:2025-03-14 14:14 来源:中国航空报

3216c4b173a9744a4bf84953765206d6

在中航工业哈飞铆装车间,铆装工紧握铆枪、精准定位,以富有节奏的作业奏响航空强国的激昂乐章;工艺员穿梭于生产一线,积极推进技术创新;质检员手持扫描仪,细致校验,各工序紧密衔接,如同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,彰显出工业生产的秩序与职工奋斗的精神。车间全体干部职工正全力推进全年工作,以管理改善与技术创新、提质增效与降本增效这两个“双轮驱动”,奋力推动车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。

管理改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

在SQCDP可视化管理电子屏前,工长目光专注,抽芯钉相关问题以及个别站位标准件消耗偏高的提示格外醒目。“把张师傅调到3号工位,启用N批次铆钉,增加检验频次。”工长迅速做出调整决策。很快,各项参数恢复正常,工段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卓有成效的管理改善。

为向管理要效率、要效益,车间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改善举措。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模型,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,构建起技术、流程、组织三位一体的动态治理体系。基于风险思维,精准识别各业务内外部环境变化点,针对性地强化风险预防管控以及自查自改能力。利用历史数据为工艺优化提供支撑,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。借助SQCDP管理工具,构建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反射弧,推动管理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推演转变。

AGV小车驮着散发冷光的部段平稳划入龙门架,识别型号特征后,定位柱如章鱼触手般迅速收缩至特定角度,这是柔性对接系统又一次成功适配型号。操作员观察完操作环境,屏幕上即刻弹出绿框显示“Z轴偏移0.002”,他笑着向操作台竖起大拇指:“李工,这套系统太稳定了。”

在推进智能部装建设过程中,车间聚焦以智能化为核心的能力提升,持续开展新技术研究与应用。通过智能化转型重塑工艺边界,将传统铆接作业推向感知、决策、执行一体化的新高度。加快实践步伐,推动自动钻铆机器人实现从定位、钻孔、涂胶到铆接的自主闭环作业。广泛推广应用柔性对接技术,使多型号部段对接迈入灵活适配的新阶段。以快速外形测量系统的嵌入为切入点,构建起覆盖铆钉成型质量、结构应力分布的动态检测网络。

提质增效与降本增效双轮驱动

在生产工段,操作者熟练地精准调整铆枪气压,确保不同材质的铆钉都能达到同样的高质量铆接效果;工艺员蹲在工装架旁,仔细推演定位销微调公式,让原本依赖经验的工作有了科学依据;质检员举起快速外形测量仪扫描产品,屏幕上跳动的色块取代了以往的目测和塞尺测量。车间的质量管理和职工质量意识正发生着深刻变革。

为进一步提质增效,车间从多维度夯实质量根基,为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筑牢支撑。将质量管控全面融入科研生产经营全流程,系统梳理二级质量管理流程,打通卡点、消除堵点,使质量防线向各个环节延伸。以流程为导向,建立涵盖工艺策划、现场管理、生产操作等全流程的质量追溯体系。深入探索和应用先进质量工具,加强对低层次、重复性问题的风险识别与管控。以目标、问题、结果为导向,以打造型号精品工程为依托,压实各级人员质量主体责任,引导全员立足岗位主动提升,实现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的思想转变。

在工艺室,工艺员紧盯着电脑屏幕,仔细计算每一本指令的最低材料需求。“工艺笔下能生金”已成为大家的共识,追求精细化计算是大家坚守的原则。随着一本本指令的下达,降本增效不仅体现在纸面上,更切实落实到生产实践中。

为推动降本增效再升级,车间围绕技术推广和精细化管控两个维度,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,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,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。聚焦工装系统的智能化迭代,持续推广快速可重构柔性工装,打破型号限制,使传统工装从单一使用转变为柔性组合应用,大幅降低重复性投入。在材料、标准件等方面严格控制资源损耗,将管控单元细化到每个站位,通过流程梳理、指标设置、结果管控,在细微之处实现降本增效。从更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建设入手,车间着力培育成本敏感的制造文化,推动降本增效从被动管控向主动创造转变,使其融入职工的思维和工作习惯。